金易貼金帶你走進金箔
《辭海》解釋“金箔”為“用金錘成的薄片,常用以貼飾佛像和器皿”。 金箔和銀箔是一種用黃金、白銀捶打而成,厚度在0.1微米左右的箔片,主要用作建筑、器物、佛教塑像、工藝品的裝飾貼金和真金線的制作及名貴中成藥的配方。 真金線和真銀線是由金、銀箔褙上紙后切成金、銀窄皮,再與蠶絲線搓捻在一起(或紗線)而成;用銀箔(熏成金色)加工成的金線(仿金線)也叫“藥水金線”,均為傳統高級絲織品,如云錦或繡品的織造原料。
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私訪時,曾專程探訪金箔的秘密,拜謁當地設立的金箔工藝的祖師爺葛仙翁(東晉時的煉丹家葛洪)的金箔祠堂。東晉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了。十余年前,轟動世界的老山漢墓挖掘中,竟然發現了大量貼有金箔的陪葬品,這就將1700年的我國金箔工藝史向前推進了1000年,神秘的金箔再一次成為世人矚目的焦點。南朝?宋?山謙之《丹陽記》等文獻中,已有生產金銀箔和設錦署的記載。唐代秦韜玉在《貧女》詩中寫道:“蓬門未識綺羅香,擬托良媒亦自傷。誰愛風流高格調,共憐時世儉梳妝。敢將十指夸針巧,不把雙眉斗畫長。苦恨年年壓金線,為他人作嫁衣裳”。
在漫長的歷史歲月里,封建統治階級為顯耀他們的榮華富貴,帝王將相的龍袍朝服,皇后貴妃的鳳冠霞披都用金銀線繡飾織造;金箔則用于宮殿裝潢、寺廟佛像裝金。明代和清代都設立了云錦織造府,這時的金箔、金線隨著云錦的發展而盛極一時,從事這個行業的手工藝人近萬人。到了清末民國初年,由于戰亂和封建統治的無能,金箔、金線行業的生產經營也受到嚴重摧殘。
據金箔老藝人的家譜和口傳證實,生產金箔和金線至少在120年以前,即清代。清初城區還有金箔、金線生產業戶30多家,工人200多。在太平天國前后,因建造天王府等工程需要大量金箔作裝飾,曾專設金箔司,轄有三、四百工人。
金箔生產工藝獨特,技術要求高,從古至今。一直為手工制作。其主要生產過程是:化條將金塊熔化成細小條塊;拍葉將金條捶拍,裁減成數毫米見方的小薄片;裝占做捻子將小薄金片夾在用煤油熏黑的烏金紙內,此種烏金紙產于浙江上虞、富陽一帶,以當年生嫩竹為料,并經5個伏季的浸泡、漚爛后才最后制成,故亦稱“五伏紙”,用2016張20厘米見方的烏金紙疊成一方塊,俗稱“家生”,共可夾2014片小金片,外層再包以牛皮紙后,即可進行打箔;打箔須一人手持數公斤的鐵錘敲打,另一人持錘配合捶打稱上、下捶,如此捶打數小時之久,方能將“家生”內的小金片打成極薄的金箔;出起、切箔用羽毛從家生中挑出金箔置于另一紙基上,并按規格標準用竹刀切成各種尺寸的金箔成品。70年代后期,人工捶打改用機器打箔,使打箔工人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脫出來。
武漢金易貼金專業從事貼金裝飾、酒店貼金、佛像貼金、家裝貼金、武漢貼金、湖北貼金、貼金工藝品、雕塑貼金電話13607110742易先生www.bckrs.com.cn